4名志同道合的年轻在读博士研究生怀着“好的技术要造福社会”的共同理念聚到一起,一支致力于“打破欧美技术垄断,做好中国人自己的特种传感光纤”的团队由此诞生。
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在校用五年的时间攻克了核心技术,再对核心技术进行产业化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4年4月2日,这支团队的基于特种光纤的形态感知和形状重构系统创新项目入选首届耕塾创新教育基金奖之创新团队奖(从30多个团队类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仅有的三个最终获奖团队之一),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华中科技大学校领导的亲切颁奖。谈到耕塾基金创新奖,他们认为这对整个团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起初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来参评,但是一步步走下来:从奖项设置、评选规则、以校外评选专家(企业家、教育家、优秀校友学长等)为主、入围复试路演提问答辩等,给了他们团队和指导老师非常大的鼓励和信心。这是一个评选模式非常具有创新性的荣誉,因为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主旨的团队,以及申报人真实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创新创业投入,而“讲背景”、“包装性质”、“整合性质”在这个评选中不吃香。不久前获奖奖励金也已支付到账,他们说这笔金额不小,打算全部投入到团队后续的科研与开发中。
一、再往前大胆迈一步
在分享自己的创业之路时,他们谈到当初的选择,认为大学生创业一定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三年前,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果的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肖同学决定,再往前大胆迈一步,让科研成果真正造福社会。
光纤形状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在光纤传感领域又一项新的研究方向,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尺寸小和抗电磁干扰等特点,尤其在微创手术器械的形状跟踪导航、变体飞行器的姿态反馈控制、连续体机器人形状姿态及运动状态的获取和岩土结构的形貌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可“遨游”广阔天空,下可“探秘”人体迷宫。这些技术领域的特点是感知距离短(米量级)、感知精度高(毫米级)、感知速度快(毫秒级)。
据了解,在国际上,通过利用光纤形状传感技术为微创手术的介入器械进行路径导航和定位。但我国在医疗内窥领域至今难以应用该技术。肖同学介绍,这是因为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且主流技术路线中的核心光源等产品价格高昂、依赖进口。
能不能开创新的技术路线,直接从底层传感器出发,研发出物美价廉的国产替代品?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他开始投入钻研并将这个想法分享给同在一个科研团队的小伙伴们,大家一拍即合,开始边学边干,折腾着把技术转化为产品。
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且价低
5年钻研,上百次的实验之后,这个团队在2021年实现对制造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底层的材料、工艺以及装备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2022年团队自主研发的装备和工艺也上线了。这些做完后团队拥有了国际领先的阵列式光纤传感器制造技术。截至目前,团队已被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登记。
团队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制出基于阵列光栅的形态感知和形状重构系统,从光纤研发、传感器精密制造、重构算法、软件及系统到整体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同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竞争中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且价低”的优势。
肖同学介绍,团队研发的产品如高精度温度场、应变场的监测解决方案以及特种传感光纤已经初步应用于一些公司、大学或科研院所。
三、“三步走”战略
践行以自主创新叫响“中国智造”的初心使命,团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23年实现产品发布和商业化启动准备工作,注册公司;第二步,站稳脚跟,为高性能光纤传感提供全套解决方案,重点进军集成商企业;第三步,实现重点突破,继续投入研发,保持产品领先地位,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
肖同学介绍道,公司战略愿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种传感光纤供应商!”团队负责人谈道:“接下来最难的就是市场开拓。传感器这种特殊领域产品在国产替代过程中比较困难,国外产品在长时间中与客户不断验证从而更加精进,对我们来说,也需要这样的验证积累过程,在市场中检验自己的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更新迭代。”
四、回顾创业历程
还没毕业就成为老板,这听起来很酷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又会是怎样的呢?
萌生创业想法
在被问到自己怎么走上大学生创业这条道路的?团队负责人表示,读研开始,由于不断地学习调研以及项目经历增多,能力和技术逐渐提升;在这期间和学界、业界的交流沟通不断变多,对行业了解也不断深入,当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刚好行业也有需求时,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另外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4名核心成员原本是一个科研小团队,都是做光纤传感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的内容比较互补,大家做科研的态度很一致,都喜欢折腾着把技术转化为产品,所以除了发文章还会把技术做得更进一步,大家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奔赴。
2017年美国在特种传感光纤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但产品价格高昂且高性能产品禁售。为攻克这一领域的有关难题,团队和导师奋力聚集核心难点,武汉疫情期间关在实验室不断调试,终于在跨年夜那天晚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实验成果,团队和导师激动激动得跳了起来。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有些团队同学决心在导师团队里面继续读博深造,把上述研究成果继续深入研发下去。
做好平衡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学生创业已形成一种潮流和趋势,慧纤科技团队是如何平衡的呢?他们给到了2点建议:第一是先做好主业,创业一定要在学业做好做精的前提下再去开展,现在博士生压力很大,如果毕业要求80—90分,那么在下创业决定之前,要能有把握自己的学业能到或者已经达到90以上的水平。毕竟一旦开始创业,事情非常多且杂,到时候两边分心可能什么都搞不好;第二是心态放平,贵在坚持,不能科研上遇到困难了,就一心扑到创业上,也不能创业碰到困难了,就转手去搞科研了,把两条线当做彼此退路,最后可能什么都搞不好。
良师相伴
载誉归来,靠的从来不是某个个体,而是整个团队的倾情付出以及学院、老师的帮助扶持。理想的风吹进现实的背后,是数不尽的辛苦与时间精力投入。正是这样的努力与付出,让这支团队在每个未曾分享讲述的日子都在成长与进步。
团队负责人肖同学特别感谢学院领导和导师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老师对几个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并付诸行动非常高兴,给予的支持和自由度很大。创业初期,老师还专门找了几个项目给他们做,帮助团队积累项目经验的同时获得一些经济收益。
学弟学妹寄语
一定要敢想敢做!相比而言学校是最容易出创新成果的地方,而且也是个人创造力最好发挥的舞台。学习科研过程中,把事情做好再做精,多做一步会发现更好的风景,因为可能就离更大创新很近了;另外多与前辈交流沟通,多逛逛学术会议、展会,跟踪技术最前沿的同时了解市场真实需求。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老师以及团队内师生紧密沟通配合,一定要相信团队的力量,不论科研创新还是成果创业,单打独斗都难以成功。
但凡辛苦,都是礼物。终于,心中的路不再是未来的路,而是眼前和脚下的路。来路颠沛流离,去路鹏程万里。祝愿团队在特种光纤的创新与创业之路上越走越扎实、越走越宽阔,也希望经过科技与市场的洗礼历练和摸爬滚打,他们的人生经历愈加丰富精彩。
(采写:陈羽,编审Finn)